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腸病毒--中獎

昨天下班
就看綸倫倒臥在太太身上看電視
一副病厭厭的樣子
還留著鼻水
身上微微發熱

心想
這樣都不拉去看醫生
到底是要怎樣顧小孩的?
剛好也累
就抓小孩一起去休息

大約連續兩次哭醒後
實在受不了
就帶去看醫生
診斷是腸病毒
塞了塞劑
回家後, 綸精神就比較好
12點才安撫就寢

洗手洗手啦
平常都不養成習慣
小孩子就什麼都學

----------------------------------------------------------------


http://www.cdc.gov.tw/index_info_info.asp?data_id=1007


-->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含非小兒麻痺病毒之腸病毒感染症)  2007/11/22
 
腸病毒
ㄧ、認識疾病

二、預防保健

三、治療照護

四、防治政策

五、相關連結

六、發燒新聞

ㄧ、認識疾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發燒合併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等。1.?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2.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4.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1週。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6.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此病毒是在1969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當時引起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此後包括澳洲、日本、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台灣在十幾年前也曾經流行過,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布是全世界性的。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嚴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併發症,有的則像1998年台灣的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包括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都有過類似的情形,其可能的危險因子尚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目前藉由多元化之監測系統,如「定點醫師監測系統」、「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及「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系統」等,充分掌握腸病毒流行趨勢。1.臺灣地區歷年疫情趨勢(96年臺灣地區檢出腸病毒71型及腸病毒重症病例之鄉鎮分布表)依據87年至95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10.0%至25.7%之間(95年無死亡病例)。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由全國五百餘個定點醫師監視系統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10月再度出現一波流行,95年疫情相較歷年約延遲3至4週,於4月下旬疫情開始上升,至6月下旬達到高峰後逐漸下降( 附圖一 )年流行情形以87年最為嚴重,當年度定點醫師平均通報數最高曾達19.87,其次為89年,其定點醫師平均通報數最高達11.08,而後各年流行情形趨緩,在臨床上表現除了87年以手足口病表現較多外,其餘各年均以?疹性咽峽炎較手足口病多( 附圖二 )。由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監測資料顯示,以87年病例數最多,共405例,95年,僅有11例;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除87年佔88.9%外);,在死亡病例方面,除95年無死亡病例外,其於年份之致死率介於10.0至25.7%之間,死亡病例中,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 附圖三 附圖四 附圖五 )若以臺灣地區各年齡層人口數粗估各年齡層之重症發生率,可發現年齡越小者,發生率越高,其中又以-未滿1歲嬰幼兒之發生率最高,約為千分之0.03至0.43,其次為1-至5歲幼童,約為千分之0.003至0.23。其中以民國90年發生率最高,而後各年均較歷年平均為低( 附圖六 )綜合各合約實驗室及本局檢驗室之檢驗資料顯示,在87年至95年1,560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有708例之檢體無法分離出病原,約佔45.4%;而在其餘可分離出病原之重症及死亡病例檢體中,以腸病毒71型占最大多數( 附圖七 附圖八 )。 2.亞洲鄰近國家現況香港、新加坡及日本對於腸病毒感染症均已建立監測系統,掌握個案數目及病毒型別趨勢,其中香港、新加坡以手足口病為監視對象,日本則將手足口病與?疹性咽峽炎均納入監視。歷年監視結果如下:(1)日本:流行期以夏季為主,定點醫師通報病例數約在5到6月間超過警戒值(每位醫師通報病例數等於1.00),7月中旬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約8月底降至警戒值以下,但也曾於秋冬季發生流行,近年以1995、2000及2003年發生的手足口病疫情較為嚴重。( 附圖 )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病毒型別為腸病毒71型、克沙奇A16型,而?疹性咽峽炎主要由克沙奇A10型引起。(2)香港:約於3月下旬至4月初進入流行期,於6月到達高峰後開始下降。每年約有數十至數百名患者,並將有熱病╱手足口病而病情急速惡化、無菌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痺或心肌炎的住院兒童病人接受腸病毒感染檢驗,每年約分離出數件至數十件腸病毒71型。( 附圖 )(3)新加坡:自2000年10月1日起,手足口病列為法定報告傳染病,在2000年流行高峰期時,每週通報病例達1140例,2001年後,每週通報病例平均約135例,患者主要為4歲以下幼兒。病毒型別以腸病毒71型佔多數,其次為克沙奇A型、伊科病毒,腸病毒71型曾於2000年造成數名病童死亡。( 附圖 )(四)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五)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多數感染者(約50﹪至80﹪)沒有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少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六)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1.臨床病例具有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症狀之病例。新生兒鮮少出現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取而以發燒、嘔吐、活力不佳、肝炎、心肌炎、腦膜腦炎或肺炎表現。2.實驗室診斷經下列之一實驗室診斷確定者:(1)病毒分離以咽喉拭棒或咽喉洗液、糞便或直腸拭棒、脊髓液或水泡內滲出液,用組織或細胞培養來分離病毒,再用標準血清以中和試驗法測定病毒的種類及型別。(2)血清學檢驗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的產生,或急性期與恢復期兩者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增加者。3.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定義: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須於一週內通報。病例須符合下列兩項中至少一項:(1)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或與病例有流行病學上相關的腸病毒感染個案,同時有肌抽躍(myoclonic jerks)之症狀或併發腦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肝炎、心肌炎、心肺衰竭等嚴重病例。(2)出生三個月內嬰兒,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徵候,並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者。4.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定義疑似病例之病歷及實驗室檢驗結果,經疾病管制局諮詢委員審查確定收案者。二、預防保健 (一)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三)腸病毒消毒方法:1.消毒方法的選用:(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到0.5ppm的餘氯即可使其不活化,而衣物漂白水(含氯)亦可殺死腸病毒。(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2.如何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2)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3.環境消毒重點:(1)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2)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3)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四)其他參考資料:1. 腸病毒預防方法及重症病例先兆注意事項 2.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自我檢查表 3. 預防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 4. 醫療院所嬰兒室感染預防措施 5.「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簡介、腸病毒流行期間,父母如何照顧新生兒」影片( 國語 )( 台語 )( 客語 )[realplay格式]6. 托兒所、幼稚園及國民小學教(保)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 7. 衛教海報及單張 DM-a DM-b 海報(預防腸病毒請你跟我這樣做) 海報(腸病毒71型相關病徵及疑似重症轉診時機) 三、治療照護 (一)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二)有關重症患者的治療,目前國內已建立完善的治療準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臨床處理注意事項),必要時轉診治療( 腸病毒後送醫院建議名單 )。 (三) 腸病毒流行期間,請醫師特別注意患者之診斷與處置四、防治政策 本著預防重於治療之基本精神,結合所有可用之資源,參考美國CDC對於腸病毒感染症之防治策略,包括加強監測及蒐集資料、加強個人衛生等方法,同時結合傳染病三段五級的預防概念來研訂防治策略,包括規劃辦理衛教宣導(初段預防)、進行相關研究及技術發展(次段預防),以及提昇醫護品質(末段預防)等,俾提供全民專業防疫服務,快速而正確的提供疫病資訊,有效地進行疫病的預防、撲滅及控制,使全民能免於疫病威脅的恐懼,進而保障全民的健康。( 腸病毒防治工作手冊 96-99年度腸病毒及腸道、水患相關傳染病防治計畫 )(一)初段預防:1.規劃辦理衛教宣導:充實一般民眾、教(保)育人員、學校護理人員及醫護衛生防疫人員之防治知能,宣導重點包括「腸病毒之流行季節與病毒簡介、傳染途徑、臨床症狀等相關知識」、「個人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正確洗手觀念養成及落實強調大人及小孩正確洗手的觀念」、「腸病毒感染重症前兆病徵」等。2.適時發布新聞稿,或召開記者會,提醒民眾注意防範。3.修訂腸病毒防治相關手冊,灌輸教(保)育人員之腸病毒防治知識,強化防疫人員防治知能。4.透過多元資訊管道,如本局英文網頁、國際疫情網站、或電子郵件等,與國外相關機構及單位進行疫情資訊交流。(二)次段預防:1.進行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指標、生物特性及血清流行病學等研究。2.積極宣導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3.維持「區域性病毒檢驗標準實驗室」運作,掌握國內腸病毒之流行趨勢及其流行血清型別之變動情形,提昇總體實驗室之診斷水準。(三)末段預防:1.建置諮詢管道,聘請醫療學術界專家擔任諮詢委員,提供專業諮詢及疑似重症病例審查。2.辦理醫師專業講習訓練,提昇腸病毒醫護品質,降低腸病毒重症致死率。3.適時更新腸病毒後送醫院建議名單,提供轉診參考。五、相關連結 六、發燒新聞
 
參考附檔
腸病毒教材
腸病毒教材(含備忘稿)
腸病毒教材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預防篇客語)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預防篇台語)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預防篇國語)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預防篇)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呵護篇)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單張正面)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單張反面)
腸病毒_全球資訊網
 

沒有留言: